昌乐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
发布单位: 传媒集团 时间: 2017-12-23

  中国昌乐网讯(记者 吴瑞萍 秦波)紧贴着时代的脉搏,昌乐站在了改革的潮头。

  从全省唯一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到基层治理“四治”模式得到民政部肯定;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到全部贫困村脱贫摘帽;从田园综合体的火热建设到“六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乡村旅游业大发展……昌乐农业先行先试,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着力深化农村改革,绘就了一张富美乡村新画卷。

  新时代,骀荡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晴光,先行先试的改革机遇以及“提标扩面”“提质增效”的路径突围,贯穿一二三产的新农业蓬勃发展,更富更年轻的新农民应时而生,更美更有文化的新农村扑面而来。

  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有了定位和目标,涌动着发展的冲劲。

  田野收获更多

  临近年关,红河镇大庄皋村的陶国东算起了一年收成:两个高温大棚,一茬精品西瓜8万元,一茬千禧小西红柿正在采收,保守估计8元一斤收4万斤,共计32万,两项一加年收成40万元。他说,多亏镇上的农业现代园区建设。

  陶国东所说的农业现代园区,即红河镇现代农业“双百工程”建设,计划利用3-5年时间,发展示范园区100个以上。截至目前,全镇流转土地3.8万亩,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8个。如今,从南部传统农业区的高效农业提标扩面到北部设施农业区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一个覆盖全县的产业布局总体框架已基本成形,日益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让“陶国东”们获益匪浅。

  农业现代园区富了农民钱袋子。今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1.6万亩,新建设施农业面积12000多亩,新建大棚2600多个,新开工建设100亩以上农业园区27处,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水平大幅飙升。

  绿色生态是昌乐农业新添的又一张“金名片”。绿色优质农产品怎么来?昌乐的回答很简单:产出来、管出来。今年昌乐县成功争取为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创建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按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的思路,突出“面上宣传引导、农药源头治理、田间用药巡查、农产品上市检测”四个重点,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全县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如今的“庵上湖”,既是一个普通村庄的名字,也是一个农产品的品牌标识,更是全国“用良心种菜”的诚信化身。在这里,一次不合格的,年底不参与股份分红;连续三次不合格的直接退出合作社股份。定量检测时只要有一次测出使用国家违禁农药的,必须无条件退出合作社,而且所生产的蔬菜就地销毁。通过质量安全建设后,庵上湖农产品如今已实现平均溢价30%。

  科技浪潮让乡村也在风口“飞”。在营丘镇西屋官庄村,刘明辉的西红柿大棚里单是绿色生产技术就集成了不少。“2.4亩的日光温室,以往种植前整地施用125公斤复合肥,今年仅仅增施有机肥——40多方牛粪、800公斤大豆和500公斤玉米蒸熟压扁进行生物发酵。定植后滴灌了15公斤水溶肥,同比减少化肥用量75公斤,减幅83.3%。”在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孟祥晓的指导下,通过实施起垄、覆膜、膜下滴灌、悬挂粘虫板、应用防虫网、严格温湿度管理等措施,用药较以往减少50%以上。

  不仅生态农业遍地开花,生态农业大循环也正在逐步形成。在潍坊乔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畜禽排泄物被收集起来,用于生产沼气、有机肥和发电,产生的沼液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生态种养大循环。

  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诞生。目前,昌乐县80%以上的村实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创建华安、凤凰岭等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5家,发展亚太中慧等农业龙头企业52家,打造家庭农场19家,扶持种养大户170家。

  乡村各司其美

  黄昏,庄户水饺的掌勺人又忙活开了,油锅中冒着的缕缕烟火气惹人垂涎。

  “来咯!”随着这声吆喝,饭菜已经上桌,不住地冒着热气儿,和着桌上的欢声笑语,暖了客人的胃,也暖了这寒冷的天。

  这个农家乐所在的庵上湖村,路上尽是生面孔——乡村游的外来客,观光的、采摘的、参观培训的。“截至目前,仅来参观培训的人数便超过了25000人,集体收入涨幅达29%。”虽然被医生勒令要少说话,可是这个已经沙哑嗓子的“导游书记”赵继斌却实在没有办法遵循医生建议。

  生产、生活、生态,样样齐全,一产、二产、三产渐次激活,深度融合。如今的庵上湖,正拾级而上,它以党建领治、居民自治、协商共治、教化促治“四治”模式让整个村庄拥有了崭新的风貌,通过公司化、规范化、科技化的运作,使得产业园成为基础性产业,农业渐趋商业化,并向着构建田园综合体的目标健步迈进。

  和庵上湖类似,在高崖水库库区窝铺田园综合体,蔚蓝天空下,青砖黛瓦马头墙,柿子红红挂房梁。明朗而雅素的环境下,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的园林景观在此融合生长,有了产业的农民口袋自然而然鼓起来。做了33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张纪国坦言,这是30多年来村庄发展最为翻天覆地的一年。

  在红河镇城市园丁园艺综合体,项目经理魏建修在第一期2000亩的土地上已经有了贯穿一二三产的明晰规划,“希望过几年这里能呈现出不一样的绿水青山”。

  ……

  这些田园综合体无一例外都有很高的颜值,有浓郁的味道,有时代的气息。在供给侧需求的导向下,各种社会资源,开始大量流向曾经失落的乡土。作为今后旅游业增长的主战场,昌乐县乡村旅游不仅改变着乡村生态面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产业要素流动方向,更是消弭城乡基建鸿沟、唤醒乡村文化复苏的重要力量。

  以“党支部+”为统领,以田园综合体为方向,以“美丽乡村+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为主要内容,昌乐县深挖资源产业优势,创新投入和运作模式,集中力量重点推进省、市两级示范村和方山—庵上湖片区、红河现代农业长廊片区、鄌郚伟圣片区、乔官火山口片区、营丘马宋水库—镇区片区和高崖库区全域“六大区域”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171个村达到省级美丽乡村标准,3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庄。1-11月份,接待游客人数249.8万人,同比增长10.56%,营业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17.5%。

  乡村之美不仅在于整治村庄环境,也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全县在完成农村基础公共服务种类补缺的基础上,不断扩面提质,改路、改水、改电、改校、改房、改厕、改暖“七改”工作如火如荼。

  乡村之美更在“内外兼修”。“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身有所栖,心有所寄,星罗棋布于我县乡野的一个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仅满足着人们对丰富精神文化的向往,也承载了他们的自豪,孕育着崇德向上的文明新风。370个村(社区)的村级红白理事会,拉动着移风易俗的标杆;张贴的善行义举四德榜,引发村里的道德竞赛;“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文明新风。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今年假期,昌乐县很多乡村文娱活动丰盛,古文化的复兴、多元文化的融合,吸引了游客无数。那些记忆中的情怀和现实生活的碰撞,正在点燃陌生而又熟悉的大众热情。通过环境整治和营造精神文明氛围,我县正推动美丽乡村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农民增收路宽广

  生产方式更绿,产品更优,昌乐农业又努力下好品牌这手棋。今年,昌乐西瓜被评为山东省十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35.82亿元,位居全国西瓜品牌价值第一名,进一步提升了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质量和品牌的带动下,昌乐县西瓜总产值首次突破20亿元,创历史新高。

  以昌乐西瓜为龙头,昌乐县重点培育发展了庵上湖瓜菜、昌乐火山小米、白塔芋头、红河大姜花生、营丘草莓等一批产业集中、优势突出的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全县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昌乐蓝宝石、昌乐西瓜、高家河苦菊、昌乐香李、昌乐火山小米、朱汉苹果、崔家庄芦笋、崔家庄草莓)。

  以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本,农民尽享改革红利。全省唯一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顺利通过农业部评估验收,得到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龚正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截至目前,全县99.3%的村完成改革任务,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890个,发放股权证14.8万本、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0.9万本。完成土地确权面积56.8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5.8%。

  证书之于农民,意义自然不止“厘清家产”。它同时还意味着,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经营权可流转或抵押,农民每年能从中获得固定的财产性收入。如今,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已累计发布涉农产权交易信息3600多条,办理抵押业务380笔、贷款1.76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农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3.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7元、增长8.3%。去年完成改革村实现股金分红208.3万元,全县集体经营性收入过10万元的村庄由2014年的31个增加到103个。所有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农村电商成为农民收入新增长点,年实现销售额130亿元。朱刘街道北庄村的李洪光一手打造的“李和·百姓菜园”项目成为昌乐县第一个线上预订、冷链配送的农业O2O项目。红河镇天序电商专注于林木新品种研发培育核心业务,贯穿整个农业产业链,坚持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及服务。成立只有一年半的涉农新零售创业平台“九品果蔬”,虽还是生鲜新兵,却已成为潍坊市最大的本土互联网社群企业……

  懂农业,方能知冷暖;爱农村,方能守初心。如今,“农民”两字不应只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职业。昌乐县成功争取全市唯一、全省3个国家返乡农民工创业试点之一。积极引进科技人才,选聘10名科技副镇长,建成全国第一家职业农民讲习所,累计培训职业农民3万人次,今年先后邀请了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来昌乐开展集中培训40余学时,培训人员200多人。一批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纷纷返回家乡,融入乡村正在发生的变革,在去与回之间,既有当下城市化加速发展赋予乡土复兴、产业创新的希望,更有一代农民重新审视家园、改变自身

  命运的机会。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如今,品牌产业风生水起,三产融合渐入佳境,农村电商已经燎原……我县正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不断探索农村改革发展新路径,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打    印】  【关闭本页